市场繁荣的背后,藏家群体也发生了显著变化。早期中国书画多由港澳台和海外华人收藏家掌控,而今大陆藏家已成为主力军。根据雅昌等机构统计,2023年中国内地拍卖市场成交额中,北京占约68%,长三角和华南地区份额上升至25.27%3。同时,高净值千禧一代成为增长快的收藏群体,在亚洲和中国这一趋势尤为明显:2023年上半年,大陆高净值千禧一代的艺术品消费中位数达24.1万美元,居全球。年轻藏家的加入为传统书画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,但也带来了审美趣味的变化与挑战。
拍卖的资金门槛不容忽视。所有且安全性有保障的大型拍卖行,基本上都采用金/佣金制度,即提前收取拍卖物品成交价的10%-20%的金10。如果拍卖物品未成交,拍卖行将返还金;如果拍卖成功,这笔金则会直接当作佣金扣掉。此外,还有估价费、图录费、保险费、运输费等多项费用。对于像《快雪时晴帖》这样的珍品,仅金就可能高达数千万元,这对许多潜在卖家构成了实质性门槛。
预展阶段为潜在买家提供了近距离观摩拍品的机会。拍卖前,拍品会进行网络预展和现场预展,前者优势在于不受地域限制,全球藏家均可浏览拍品相关信息;后者则让藏家能够亲眼目睹原作,进行细致的品鉴。在预展期间,拍卖行通常会安排现场讲解,回答藏家疑问。对于一些重要拍品,如2025年香港苏富比春拍的饶介《草书韩愈柳宗元文》,预展往往吸引大量藏家、学者和媒体前来观摩。